民生

河北一新娘结婚第2天,怀着别人孩子跑路,骗取32万余元,法院判了

时间: 2025-07-26
来源: 中国百姓舆论网
关注度: 0

河北一新娘结婚第2天,怀着别人孩子跑路,骗取32万余元,法院判了

2025-07-26
来源: 中国百姓舆论网
关注:0

  

“结婚次日新娘失踪,肚子里还怀着别人的孩子,彩礼钱被卷走32万!”
这不是电视剧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河北邯郸90后女子路某因赌债缠身,精心策划了一场“骗婚骗局”,最终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案件曝光后,网友直呼“判得太轻”,甚至有人提议“骗婚该罚三倍彩礼”。这场婚姻诈骗案背后,究竟暴露了哪些法律盲区与社会痛点?

案件回顾:“假结婚”背后的“真骗局”

2023年,河北男子赵某经媒人介绍认识了女子路某。路某不仅隐瞒了自己长期赌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事实,还虚构父母身份,甚至在谈婚论嫁时与他人保持不正当关系并怀孕。婚礼次日,她以“去天津要账”为由消失,卷走定亲礼金、彩礼、黄金饰品等共计32万余元,仅退还4.8万元。
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并追缴违法所得。然而,判决结果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判5年合理”,也有人质疑“骗婚成本太低,助长歪风”。

法律分析:“骗婚”为何定性为诈骗?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需满足“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财物”三要素。路某的行为完全符合:

虚构婚姻关系:冒充家人、隐瞒怀孕事实,制造“真心结婚”的假象;

非法占有彩礼:以结婚为幌子,实则骗取财物偿还赌债;

数额巨大:32万元远超“3万元至50万元属数额巨大”的量刑标准。
法院最终判处其5年有期徒刑,量刑依据包括退赃情节,但未涉及“重罚”。值得注意的是,赌博本身违法,赌债不受法律保护,但诈骗所得用于还赌债不影响诈骗罪定性。

“骗婚产业链”为何屡禁不止?

路某案并非孤例。从山东菏泽“新娘婚礼当天逃婚”,到福建男子遭遇“5次婚姻登记”的假妻子,骗婚乱象频发。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法律漏洞:婚姻登记信息未全国联网,多地重复登记难以追溯;

成本过低:骗婚多以诈骗罪追责,但退赃后往往“轻判”,而受害者需耗费数年诉讼“离婚”;

社会纵容:部分人将骗婚视为“快速敛财手段”,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
正如网友评论:“结婚证该改婚姻证,记录婚史才能防骗婚!”

如何堵住“骗婚”漏洞?

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全国婚姻登记信息共享平台,限制多次婚姻登记;

明确“骗婚”民事赔偿标准,如“退一赔三”;

提高诈骗罪量刑下限,对利用婚姻诈骗者加重处罚。

强化社会监督

媒介机构审核婚恋双方背景,避免盲目撮合;

加强赌博等恶习监管,从源头减少“以婚还债”动机。

公众教育引导

普及婚姻法律知识,警惕“低价彩礼”“闪婚”等陷阱;

倡导理性婚恋观,避免将婚姻异化为交易工具。

结语:婚姻不该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路某案的判决为公众敲响警钟:婚姻的本质是情感与责任,而非利益交换。当“骗婚”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不仅摧毁个体信任,更撕裂社会道德底线。唯有通过法律严惩、制度完善与社会共治,才能遏制“骗婚产业链”的蔓延,守护婚姻的纯粹与尊严。


作者: 中国百姓舆论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