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六种网络诈骗 青少年如何破

时间: 2018-03-28
来源: 中国百姓舆论网
关注度: 0

六种网络诈骗 青少年如何破

2018-03-28
来源: 中国百姓舆论网
关注:0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调查报告》最新数据显示,53.1%的青少年已使用手机上网,31.4%使用家庭台式电脑上网,13.1%使用平板电脑上网,仅有2.4%的青少年使用网吧或学校的台式电脑上网。

  青少年网民的数量逐步增多,青少年中上网的比例已经接近80%。青少年使用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工具或者平台的频率已经日益增长。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和犯罪也时有发生,前一段时间不断曝出的针对学生的诈骗案,让人警醒。

  这六种,都是专骗青少年

  场景一:修改分数

  目前很多中学使用了电子成绩发布系统,一些学生假期在家里查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心绪烦乱的时候收到一则消息说,“花钱可以改成绩,包你满意”。

  这时,有的孩子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联系发布者,然后对方让其先预付费用,在随后的过程中,骗子利用受害学生的改分心理,多次让受害学生去付款。直到最后,骗子会给学生发一个PS(修改过)的图,表示成绩已经被修改,其实,在成绩管理系统的成绩压根就没有改过。

  场景二:游戏盗号

  很多青少年都是网络游戏的高级玩家,其所属的账号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在网游交流平台就有骗子提出要高价收购其游戏账号,然后发给被骗者的一个所谓交易平台的链接。

  有的孩子就去点击这个链接,殊不知,这个链接就是暗藏木马的盗号链接,只要用户点击了这个链接,那其电脑就会被种上木马,进而导致账号失窃。

  场景三:抢红包

  抢红包也是一个时下比较时髦的行为,很多青少年包括成年人都乐此不疲,甚至安装抢红包插件。同时,有些伪装成红包式样的木马或者恶意软件的链接也隐藏在其中。

  这时,用户插件有可能是恶意软件,会导致手机的信息泄露威胁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的账户安全。在陌生的群,抢陌生的红包是有风险的。

  场景四:扫描二维码

  街头某产品促销,说扫描其指定的二维码就可以获赠一个饮料或者类似的小礼物。

  这时,有的同学就拿起手机毫不犹豫的去扫描二维码,殊不知,二维码本质是一个链接,我们在不能判断二维码是否安全的时候,很可能就将恶意软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到了自己的智能终端,同样会导致信息泄露,引起很多不可推测的损失。

  场景五:汇款、充话费

  社交网络中,突然一个熟悉的人让帮忙汇款或者充话费。看起来这个人特别熟悉,头像也是熟悉的,就是号码是陌生的。

  这时,有的同学就会不假思索地按照发来的消息去汇款或者充值,其实,这也是一个骗局,利用从朋友处获得的账号权限去骗取钱财。所以,要核实消息发送者的真实身份。

  场景六:朋友圈

  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二师兄”发朋友圈导致“唐僧”的行踪被妖怪实时掌握。所以,最好不要随意将隐私发布于朋友圈中,朋友圈有分组的功能,也可以用起来。

  应对诈骗,安全上网是根本

  青少年的网络知识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心理发育尚未完成,让其按照成年人的思维去设置强密码、不轻信陌生信息或者邮件的内容难度显而易见。那么,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又该如何护航呢?

  1.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站。

  2.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

  3.要培育一个理念,就是“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同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也要对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进行防范”。

  4.家长或者监护人可以采用一些防病毒软件的“上网管理”功能模块来给孩子的网络环境设置白名单以及控制实际用网的时间等等。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常识,和孩子一起共同提高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

  5.监护人可以协助孩子设置强密码,而不是简单的生日或者数字123456等弱密码。

  6.监护人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对邮件或者社交信息进行有效过滤。

  7.监护人要引导青少年不要随意连接不明来历的Wifi,不要随意点击别人发来的链接、不要随意安装不明来历的软件、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等等。

  8.教育机构,比如学校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正常用网,普及网络安全常识。

  青少年的网络防范水平,其实只是整个社会防范水平的一个缩影。网络安全要从小抓起,尽早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其实,网络安全领域亦然。抓好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我们的未来就是网络强国。

  链接

  15.9%的骚扰电话是诈骗

  国内最大的网络电话服务商触宝电话发布了《2016年中国骚扰电话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触宝电话共为用户拦截骚扰电话数量达到322亿次,平均每天产生大概9000万个骚扰电话。

  据统计,在众多的骚扰电话中,平均每个骚扰电话号码的“寿命”仅为6.61天。而在此期间,每个骚扰电话号码的平均通话次数为328次,每次通话的平均时长为29秒。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有短短的6.61天的存活期,但每个骚扰电话平均骚扰用户竟多达255个,而最厉害的骚扰电话则骚扰了1207534个用户。

  触宝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从骚扰电话类型上看,广告推销已经成为手机用户最主要的骚扰类型,占比30.1%。而一直以来手机用户备受困扰的“响一声”电话有所下降,仅占比24.3%。同时,诈骗电话、房产中介电话在骚扰电话中的占比有所增加,其中诈骗电话占比达到15.9%。

  在诈骗电话的分类中,金融理财诈骗电话数量最大,占比接近4成。此外,假冒身份的诈骗电话在诈骗电话类型中,也呈上升趋势,占比高达26.3%。

  触宝电话大数据中心技术工程师表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增速明显,正在逐步取代电脑病毒、钓鱼网站,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安全的新威胁。”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安全专家谦恒 

作者: 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